吴考槃(1903~1993)名隐亭,号保神,海门天补镇小八字桥人。其父吴凤杨(1866~1952),出身贫寒,幼慕私塾,央求父亲送读两年,家贫未能如愿。16岁开始到有钱人家当长工、做伙计,小有积蓄后做轧户(把籽棉轧成皮棉的加工作坊)。30岁后成亲,生育一男二女,长子吴考槃,长女吴云贞(1907~2011),次女吴云轩(1909~1937)。子女到学龄后,吴凤杨奋力经营,尽管家计艰难,也不让子女有辍学之憾。吴考槃七岁起在私塾开蒙,他半日上学,半日挑一担豆腐到小八字桥卖,做生意时亦不辍读书。不久后,街坊邻居都十分欣赏他的志气,买豆腐时自取自付,不差分文。吴考槃天资聪颖,刻苦攻读,废寝忘食,班上同学戏称他为“怪秀才”。八年私塾间,他潜心读完了《十三经》《古文观止》《楚辞》《史记》《文选》《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等古代经典,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
寒门学子 少壮得志
1919年,吴考槃考入海门中兴医药专门学校学习。上学期间,母亲于45岁这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过世。尽管家庭逢不幸,吴凤杨仍让考槃坚持学业,直到毕业学成。吴凤杨一生无续娶,全力以赴培养子女成才。
1922年,吴考槃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海门中兴医药学校,1923年参加海门考试院晋级考试,获医师资格证书。1924年,经老师介绍,吴考槃任教于上海浦东中国医药专门学校,讲授《伤寒论》《方剂学》等课程,他学风谨严、教课认真,深受全校师生好评。同年,吴考槃的著作《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由千顷堂书局刊出,名医秦伯未为之作序,称赞为“曲者闢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之歧说而归于一”。1925年,上海战乱,吴考槃重归故里,在老家小八字桥吴家宅开业行医。
家乡新垦沙田,水患不绝,疾病流行,缺医少药,吴考槃目睹患者之苦痛,愈发坚定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志向。1933年,吴考槃在海门镇复兴街创办吴氏保神中医学校,自任校长,在县城行医并开班授课,先后在家乡海门带徒90余人,其中多人成为当地名医。
在吴考槃老家,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他治愈疑难杂症的故事。如天补镇李德仁女婿身患伤寒出白痱,命悬一线,经吴考槃诊治起死回生。又如许松涛、陆士诚等患者久病不愈,绝望等死,吴考槃妙手回春。
擢升省城 学问高深
1956年,吴考槃经江苏省卫生厅聘请往赴南京执教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为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为该院校的创始人之一,并先后担任金匮教研室顾问、医经教研室组长,于1978年被评定为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得学校图书馆之便利,吴考槃进一步博览群书,潜心考索,通晓各家注疏,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学问日益精深,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均有灼见。海内外慕名求教者接踵而至,吴考槃诲人不倦,一一悉心回答。他的治学态度十分谨严,在接待来函来访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某一问题稍有所疑,必查资料以证实,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令人心悦诚服。
吴考槃是国内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他认为《伤寒论》中113方,是张仲景承先启后的一部方书,有众方、加减方、创作方、单方之别。众方就是从古传统之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65方;加减方为病症同中有异,必须加减其中某些佐药,使方剂适合病情,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等23方;创作方就是在临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药方,如甘草干姜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全部药名冠方的方剂20方;单方即《本草经》所谓单方,来自民间的验方,如蜜煎导、甘草汤等6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吴考槃学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著书《伤寒论讲解》,吴考槃应邀为其作序,序言指出:“即以方治而言,有谓桂枝汤是专治中风的,有谓柴胡汤是少阳主方的,大承气汤是治阳明的,四逆汤是治三阴的……而三阳既有表实热,也有里虚寒;三阴既有里虚寒,也有表实热。桂枝汤是三阴的通治方,不是太阳病专治方;柴胡汤不是少阳病专用方,而是三阴三阳通用方;四逆汤三阴可用,三阳亦可用;大承气汤阳明可用,少阴亦可用……桂枝柴胡、承气四逆,三阳也好,三阴也好,对症就好”。字里行间透出吴考槃对《伤寒论》的深切理解,洞若观火,道出了张仲景的未竟之言。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气氛低落,但吴考槃仍潜心探索中医学真谛,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撰写成书,如《医学随录》《黄帝素灵类选校勘》等初稿就是其间完成的。
“文革”后,吴考槃不仅精益求精地修订了自己的《黄帝素灵校勘》《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神农本草经选解》《难经正义》《脉学释义》《医学求真》《江苏医著》等著作,还先后参与了《中药大辞典》《诸病源候论校注》等重大课题的撰稿审稿工作。他在审阅《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甲乙经校释》《脉经校释》《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等多部著作的过程中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学术见解,深受医界同仁敬重。
1978年,吴考槃受国家卫生部邀请,参加了《中医大辞典》的审稿,并于1981、1982年,先后参加卫生部医政司《汉英法德日阿医学词汇》的编审,同时作为1~4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多次参加高等中医院校多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吴考槃一生沉浸于岐黄之术的探索与研究之中,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伤寒论〉之讨论》《〈伤寒论〉辩证简析》《〈素问〉衍文》《〈素问〉错简》《〈素问〉厘定》《〈素问〉正定》《〈素问〉中若干文句及注释之我见》等论文都富有创见,给人启迪,澄清了中医学界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吴考槃是中医学界的一代宗师,被誉为中医经典著作的“活字典”,于70多年的杏林生涯里著述等身。其中《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本经集义》《难经集义》《素灵辑粹》《黄帝素问集成》《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麻黄汤六十五方释义》等巨篇宏论,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日本学者在研究《伤寒论》《本草经》《金匮要略》时经常引用吴考槃的论著。
吴考槃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一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顾问,并兼任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他历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是南京市三、四、五、六、八届人大代表。
国医大师王琦在《祖述宪章 医学求真——纪念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吴考槃先生》一文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吴考槃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而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在中医学的辛勤耕耘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今天我们缅怀他对中医事业的业绩与贡献,就是要学习他把自己生命的历程奉献在学术追求的理念上而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深思慎取、务求甚解的治学风范,学习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励我们多做学问、做好学问。”
大医吴门 后继有人
吴考槃先生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后人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形成吴氏中医流派,传承不息。
吴氏中医第二代传人吴忠义(1928~1973)毕业于海门保神中医学校,曾先后任海门联合诊所医生及所长,海门三星卫生院院长、海门中医院院长。吴忠义深得吴氏真传,家学渊源,又经学校系统教育培养,学兼中西,临床独具一格,蔚然成家。他临床以擅用经方著称,辨证准,用药少,取效快,价格低,对于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临床缺乏西医有效治疗方法的疑难杂症,多以仲景方义加减化裁,辨证施治,用药常不过数味,配伍精妙,每收良效。他用精湛的医术达到价廉效宏的临床效果,深受家乡患者信赖爱戴,求诊者络绎不绝。吴忠义精勤临床,经验丰富,选方用药独具特色,立法辨证,思维睿智,屡治屡验,名传一方。
第三代传人吴承玉(1950-),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导师,江苏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程“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主持课题20多项,参加部省级课题10余项,获部省奖6项,主编专著12部,主编与副主编教材20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随吴考槃先生数十年,深得真传。自1968年行医50年,学验俱丰,对肿瘤病、代谢病、免疫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妇科病等疑难疾病造诣精深。
第三代传人吴承艳(1961-),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方剂研究室主任。主持课题15项,主编著作8部,先后副主编及参编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课题获得国家级、省厅级奖13项,获得国家专利2项。随侍吴考槃先生数十年,深得家传。行医近30年,对偏头痛、胃脘痛、黄褐斑、痤疮、脱发、急慢性湿疹、妇女带下病、乳腺小叶增生、月经前后综合症、慢性盆腔炎等多种慢性病及多科疑难病的治疗以及亚健康的调理卓有专长。
第四代传人张蕾(1980-),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物技术硕士、肿瘤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后,启蒙于吴考槃先生,师承吴承玉、吴承艳教授,深得家学,将中医学精髓与现代医学实验方法相结合,在中药研发领域崭露头角,引起国际肿瘤学界关注。
第四代传人范俊(1979—),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学士、中西结合硕士,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医学院,医学统计博士。现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心血管医学学院,为临床统计师。主要参与心血管临床观察性研究,临床试验研究和大数据分析运用。
第四代传人任威铭(199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士、中医内科肿瘤学硕士研究生在读,师承吴承玉、吴承艳教授,研究方向为肿瘤中医药防治、常见病、亚健康的中医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