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下,金花灿烂;沔水河畔,豪情激荡。这里曾是三国时曹刘鏖战之地,如今成了海门和勉县携手开展脱贫攻坚的新战场。阳春三月,当2018汉中旅游文化节在此揭幕之际,开启近一年的海勉扶贫协作也绽放绚丽之花。3月18日,由海门引进的南通三建集团投资1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江苏玺粮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有机农业项目在勉县签约,这两大项目在汉中26个重点招商项目中显得十分“亮眼”。3月23日,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江苏援助陕西工作队队长张世祥,率领陕西56个贫困县的80多名挂职干部到勉县调研,共同观摩海勉扶贫协作项目。
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海勉扶贫协作能取得如此骄人战绩?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强毅力行
为千万百姓造“饭碗”
走进勉县政力制衣公司的车间,“哒哒哒”的机器声映衬出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100多名女工在流水线上十指翻飞,一件件成品服装接二连三下线(见图)……
“这个项目是在江苏和陕西省委主要领导见证下,签署的28个扶贫协作产业项目中第一个建成投产的。”车间负责人张岚自豪地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亿元,一期投入4000万元,去年12月底开工,目前招用了51名贫困劳动力,占工人总数的25%,工人年人均收入可达2.5万元。二期项目投产后,用工可增至约1000人。
“以前我们这儿没有多少工厂,大多数人外出打工。现在有了政力公司等东部来的企业,很多人都来这儿上班了。目前我还在培训试工阶段,第一个月拿到了1900元,等熟练后收入会更多。”今年24岁的女工刘青喜形于色告诉记者,当地房价在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这样的工资已经比较可观了。在家门口就能挣这么多钱,感觉真爽!
引进这个项目的是海门到勉县挂职的两位干部——勉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松及勉县发改局副局长盛华。至今,他俩为勉县引进的投资项目达到9个,计划总投入超15亿元,其中5个项目已落地竣工,这在陕西各县市中一马当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海勉速度”!同时,他们紧紧抓住上级下达的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的落实,去年以来已开工建设14个项目,其中10个接近完工。这23个项目涵盖工业、农业、建筑业和旅游业等领域,都是结合勉县区域特色和产业实际精心设计的,目前已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485户。一旦全面建成投产,将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对当地民众脱贫致富带来更大利好。
“开展扶贫工作,关键在于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我们想,不但要通过促进就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要尽量让他们享有‘全家福’。”张松充满深情地说,“因而我们一方面引进企业,帮助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开展有质量的劳务输出。”为此,他们在勉县创办了陕西首个主要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的公益性、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勉县(海门)就业扶贫服务中心,重点为农村劳动者尤其是贫困劳动力以及来勉投资企业等提供‘一站式’服务。
来到勉县就业扶贫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大厅里摆放着一大批江苏企业的招聘榜单。海门友德汽车电器公司的简章上写着:注塑工40名,男女不限,初中学历;工资:两班计件制,有夜班补贴,每月4500~6500元……中心负责人李贤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已有1200余名勉县劳动力到海门周边就业,他们年人均增收可达4万元以上。特别暖心的是,海门方还为勉县务工人员安排家庭宿舍、子女入学等,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同时,依然保持家的温馨。
海纳百川
建扶贫协作“互联网”
在汉中旅游文化节期间,记者见到了好几拨来自海门的团队,他们不是去看花赏景,而是以节会为平台,开展合作考察和产业对接。其中有市政府和多个区镇、部门的领导,还有多个海门商会和企业家代表。
“其实我们不是两个人在战斗,我和盛华的背后有海门市委、市政府和百万人民的强力支撑。”张松深有感触地说,“海门的领导对海勉扶贫协作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门开会研究。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四次回海门,海门市委书记陈勇四次找我谈话,有一次竟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说,要站在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高度,把对口协作的工作做好、做扎实。”
海门市委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和举措迅速化为具体行动,区镇与区镇对接、部门与部门对接,企业与村镇、企业对接……形成了一张海勉扶贫协作的“互联网”。到目前为止,海门已有六个区镇与勉县区镇及其部分下属重点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他们有的送去数十万元专项扶贫款,有的送去就业岗位,有的开展产业合作。近一年间,海勉两地党政代表团及相关部门对口交流逾10次,还分别组织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专业人员,赴双方部门短期挂职交流。
在勉县周家山镇,由海门企业家孙文荣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中奥农业发展公司特色龙虾养殖基地已初步建成,它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开发经营,可带动100多个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这个项目就是海门正余镇与周家山镇合作的结晶。
在勉县就业扶贫服务中心,通过两地人社部门紧密协作,2018年已有106家企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8190个,达成就业意向1830人,其中贫困群众203人。同时一年来还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就业岗位信息两万余条,为勉县贫困人口提供用工信息9712条。先后组织专场扶贫招聘会5次,帮助1742个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提供300多人次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服务,帮助50户贫困家庭就业脱贫。
在海门龙信广场,海门农业、商务、旅游部门举办了勉县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在海门闹市区,更大规模的勉县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心正在加紧建设。
目前海门与勉县有更多区镇、部门之间的合作项目正在启动和筹划之中。
智慧攻坚
扬先贤精神谱新篇
勉县是汉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三国文化重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其中,历史遗存最多、影响最深远的是诸葛亮文化。诸葛亮曾在这里苦心经营八年,演绎了“六出祁山”的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脱贫攻坚,就是要学习和弘扬诸葛亮的精神。”张松认为,诸葛亮的精神,核心内涵有三个:善用智慧攻坚,坚持不懈求索,严格要求自己。这与“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精神是相通的。
“海门的扶贫干部确实非常有智慧,也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协助海门扶贫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勉县机关事务局办公室主任周辉告诉记者,张松等人和勉县的同志一道通过深入调研,充分利用勉县各地的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一地一策”设计,帮助各镇村、社区等改变面貌。
黄家沟村过去是个贫穷的小山村,现在与相邻的地钢社区合并为天荡山社区。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志军介绍,海门工作组与他们一起精心设计的天荡山农旅融合项目,总投资426万元,大大提高了天荡山景区的吸引力,目前来这里休闲游览的旅客由原先春秋季每天2000人左右增加到四五千人。社区依托“党支部+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乡村旅游+农户(贫困户)”的模式,一个项目就可提供就业岗位130个,吸纳周边贫困户80人参与务工,每年人均增收3300元。
吴家湾村位于定军山风景区,但村里大部分贫困户却受困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因素而难以脱贫。工作组积极争取资金,利用村里一处荒坡建起肉牛养殖繁育基地。基地于去年10月即初步建成,养殖肉牛62头,按照“党支部+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本村贫困户40户、临近村贫困户36户发展养殖产业,同时吸纳4户贫困户务工,带动周边50余户农户种植饲料。合作社理事长杨明忠摆出一笔账,该项目让群众有土地入股、贫困户保底分红、养殖务工和政策性补贴等四份收入保障,足足可接近小康水平。
武侯镇拥有武侯祠、诸葛古镇等多个文化旅游景点,但全镇有贫困村14个,贫困户1622户。工作组促成该镇与海门常乐镇结对探索“旅游+扶贫”路子。通过实施旅游产业培训,新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15家,带动就业136人。支持该镇230万元用于打造曾上演“空城计”的古阳平关旅游扶贫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每年可接待游客10000多人次。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海门扶贫干部的倾情付出。张松、盛华来到勉县后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经常走上几个小时去山区,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走访,还要一遍又一遍地到项目现场调研、策划和督查。去年11月的一天,风很大,天很冷,但他们还是坚持去吴家湾项目现场察看,而那地方是一个毫不遮风的山坡。结果两人都冻得患了重感冒,在床上躺了好几天。除此之外,张松在到勉县的十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过休息天。
由于长期爬山过坎,张松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常疼痛、关节肿胀,走路有弹响声,不能自主伸直,他就在晚上独自用热水敷,来减轻疼痛。他还结对帮扶了4户贫困群众,经常去看望他们,送去床上用品、食品、慰问金等。去年春节前,他还自筹资金给一户正在建房的贫困户予以资助。
“随着一批海门干部和企业家的到来,海勉已形成脱贫攻坚的合力。我作为一名普通干部,也更新了理念,思路更加开阔,干劲也更加充足。相信勉县的明天无比美好!”周辉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