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学“知学”而兴学
丁士风如今,海门教育成为声誉远播的亮丽名片。“问渠哪 得清如许”?人们不可忘记 张知学,因为,他是海门人民教育事业的奋勇开拓者,又是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富有建树的人民教育家。
自学成才的名师
张知学早年名张纪良,1917年出生于海门东境(今启东县决心乡友中村)的贫寒农家。他从小勤奋好学,仅4年以优异成绩高小毕业,再坚持自学,17岁开始 当小学代课教师。一次省督学来校视察,见张知学的上课、批改作业和填写的簿册等都非常优秀,满意有加,遂传令嘉奖,并经省教育厅特批,发给张知学《小学教师无试验签定合格证书》,与中师毕业生同等资格。之后,张知学受聘到县重点学校——汇龙镇中心小学任教,也因工作出色,屡受领导表彰,成为广受仰慕的名师。
1941年春,日本鬼子侵占汇龙镇,张知学愤而辞职。他见家乡的初小毕业 生无处求读,就想方设法借用民房与桌凳,创办第一所高小。尽管日伪军频繁“清乡”“扫荡”,但张知学运用分散设点等办法坚持教学,历时4年,送走3届高小毕业班学生。该校成为敌后坚持游击教学的一面旗帜,张知学被选任乡教抗会组长和第二区教抗会主任。抗战胜利后,张知学任启西区和汇龙区文教股长。
攻坚克难的骁将
1949年春刚解放, 张知学被分配来海门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担负新解放区教育的接管工作,随即任县文教科督学与代科长(相当于代局长)职务。崭新的海门人民教育事业开始了,张知学胸怀全局,树立坚毅勇为的意志,勤勉踏实地忘我工作,为全县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进而改造、提高,倾注了全部的智慧与力量!
当时海门所留下的旧教育完全是个烂摊子,因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疯狂进犯,使广大解放区的中小学校几乎全部停办。在县人民 政府领导下,张知学日夜操劳,四出奔走努力,先将全县445所小学(其中民办小学20所),764个班级,4万多学生,887 名教职工,很快动员 组织起来,并全部恢复教学。为 让广大工农子女入学,在校舍、设备和资金都缺乏,又短期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张知学积极向县政府献计献策,提倡鼓励民间集资办学,自1951年起,民办小学就不断增多。他还深入农村小学试办“二部制”,就是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上下午轮流到校上课,让更多的学龄儿童有书读。
与此同时,张知学为恢复、发展初高中教育不遗余力。他针对实际,以“科学组合、必要发展”为原则,保持县立海门中学,将私立海门中学和东南中学部分合并,建立南通区海门中学,与私立能仁初中、私立锡类中学3校共招初中班13个。在乡镇,三厂镇西北郊老老院(老人堂)创办三厂职工子弟初级中学,四甲镇余中小学旧址创办私立余中初级中学,还根据地域,为10多所小学附设初中班,以适应小学毕业生继续求学的需要。
张知学也重视其他基础性教育。诸如:帮助县重点小学附设幼儿班,乡村办农忙托儿所,城乡为成年人普遍建立冬学与民校,开展扫除文盲和工农业余教育等。
为使全县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健康有序地进行, 张知学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与海门实际,对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任务与管理,教材内容安排与课程设置,教职人员的职责、配置与待遇,学校的经费使用与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条律,使大家都有章可循。同时,他及早抓紧抓好督学工作,自1949年5月起,从各区挑选教育骨干60多人,分组对全县各所学校检查视察,总结成绩经验,提出改进的问题。
办好人民教育,张知学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作为关键。从1949年起,他要求每所学校都建立学科教研组,经常开展备课、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形式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张知学悉心研究总结撰写的《小学教育游戏》《小学识字游戏》两本教育参考资料,出版发行,广受县内外好评,都称他为“打铁自身硬的好领导”!张知学的著作先后被载入《海门县志》与《海门市志》。
培养师资的高手
为提高海门教育质量,适应新中国建设人才的需要,1953年秋, 张知学担任海门县初级师范学校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致力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民教师。
那时笔者在读初师,见新来的张校长气质儒雅,穿着简朴,平易近人,出办公室总手拿报刊,每当集会爱与学生坐一凳,他讲话了才上讲台,犹如兄长般可亲可 敬!
张知学教育师生听党话,跟党走,坚持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并经常运用报告会、读书会等,强化学生 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确立献身教育的专业思想。如由团总支书记袁振扬举办高玉宝作品《我要读书》讲座后,引发全校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董存瑞的故事》《我在清水塘》等励志书籍的热浪,且持久不衰。因而学生思想进步,觉悟不断提高。那时的华东《青年报》颇有影响,上稿极难,但就有初师学生的作品发表,实现了海门在该报用稿零的突破。
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中心,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张知学办学的重要特色,而且善于创新发展。如要求学生在上好正课的前提下,每周初各自制订好学习计划(专设表册),每天充分利用自习课认真消化正课并完成作业后,进行课外阅读,周末加以总结,找出不足下周改进。平时,班主任督促检查。这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都做学习的主人,效果特别显著。教导主任管剑阁写了经验文章,在上海《文汇报》发表。
根据小学教育的需要,张知学十分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与开展文艺活动,并培养特色人才,为学生日后从教积累“资本”。那时候,每天刚见亮,就有一群群学生在操场上自练长跑,课间歌声悠扬、舞姿翩跹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课外活动时龙腾虎跃,各类球赛与田径运动热烈开展。凡参加县以上体育比赛,就有海师学生破记录成绩的出现。
到了实习阶段,张知学制订好实习计划,指导学生 见习听课、制订教案、试讲上课。而教案先经自己的任课老师修改通过,再由实习指导老师批准后施教,并按实评分。学校还办《实习简报》。那时笔者被分配去县实验小学上高年级实习课时,心中异常胆怯,是张校长的热忱鼓励、精心指导才成功的,至今还对他深深的感怀!
在张知学的辛勤耕耘下,校风、教风、学风都很优良,学校呈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的生活也很滋润,每天都有荤菜,节日还加菜。学生毕业,师生联欢聚餐,依依不舍。在办初师的5年间,培养了1100名素质优良的师资。
普及教育的功臣
1957年8月,张知学任海门县文教局副局长,主管发展教育。他切实遵循当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 方针,殚精竭虑, 身体力行,在普及教育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基固才楼高。张知学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在1958年4月,开创性地帮助德胜乡利民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开设全县第一所农村民办幼儿园。因符合社情民意,至年底,全县开设这样的幼儿园1119所,入园幼儿计3.2万人,占全县幼儿总数的50%。1960年,入园幼儿总数增至3.9万人。1961年,他帮助县教工托儿所合并于职工托儿所,改名为县直机关托儿所。
张知学将普及小学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因为人民教育的本质就是学龄儿童都能上学,共享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在调查中发现,西部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5%,初小毕业生能直升高级小学,而其他地区因受条件的制约形成了很大的差距。怎么办?就下大劲发展民办小学。至1959年春,发展民办小学462所,班级505个,入学儿童2.51万人,在校生计11.62万人。1960年,全县在校学生达到12.65万人,基本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
与此同时,相应发展初中教育。张知学积极努力,因势利导,1957年设立民办初中补习班17个,并由民办初中补习班转为民办中学3所。1958年8月,创办三阳、六甲、天补3所公办初级中学及前进民办初级中学(三厂镇)。1959年,创办三星、汤家、王浩等8所公办双轨制初级中学。1960年,创办秀山、国强、东兴等10所公办初级中学。是年,全县有公办初中25所,民办初中6所,共211个班,在校学生1.6万人,也基本实现了普及初中教育。
为普及高中教育,张知学也作了不懈的努力。1958年8月,将麒麟、包场、三厂初级中学晋升为完全中学。1960年,四甲、悦来初级中学晋升为完全中学。至此,全县有完全中学6所,设高中14轨。海门中学为省重点中学,麒麟、四甲中学为县重点中学。后于1962年、1963年,三厂镇招收两届民办高中。
此外,张知学在普及专业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诸如:帮助海门师范学校办好普师班、中师速成班、中小学师资培训班;1958年,创办县卫生学校、县农业大学、县农业专科学校、县建 筑工程学校、县戏曲学校、县美术培训班等;1959年9月,为飞鹫农业中学、常乐农业中学、天补农场增设农高中班等。
张知学为办好海门人民的教育事业总是怀着赤子之心。笔者记忆尤深的是1959年3月,海门县委隆重召开党代表大会,张知学激情澎湃,精心写作了题为《万民齐欢唱》的诗歌祝党代会召开,并给我执编的《海门文艺》首页发表:“中国共产党,美名天下扬,为民谋幸福,温暖如太阳。海门党代表,人民好榜样,与民共呼吸,人称亲如娘。群英会一堂,学习党主张,经验总结好,跃进有保障。领导大跃进,干群同商量,粮棉翻一番,万民齐欢唱!”足见张知学对共产党与海门人民的无限深情。
鞠躬尽瘁的楷模
张知学在海门近30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历任海门县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四届常委。他在10年“文革”中备受打击与折磨,1977年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张知学回家乡后,任启东县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兼文史工作组成员,采编10多万字文史资料。还研究气功疗法,著有《气功初步》一书,并举办气功培训班,又每天步行10多里义务为病人治疗。张知学多次被评为离休干部先进工作者和县政协先进工作者。人们对他办事的认真负责精神,为人正派的作风,保持生活的俭朴等都尤为敬佩!
1986年清明节上午,张知学应邀为当地新生中学师生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时,突发脑溢血倒在讲台上,经抢救无效逝世。海启两县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负 责同志都参加吊唁。海门县教育局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时任海门县政协副主席管剑阁也亲临悼念,他送的挽联对张知学的一生作了全面真切的概括:“教育终身,鞠躬尽瘁;洁朴笃行,师表长存!”
(张知学在启东的史料由黄纪才先生提供 )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
- 下一篇文章: 同知王宾智斗东洋人
- 上一篇文章: 海门“钢筋工之乡”由来
最新推荐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hmsc.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海门视窗 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53455号|管理维护:海门视窗 QQ:110753291 |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登、转载的各种稿件、图片均有可靠的来源,目的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