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期间,海门郁氏文化研究院举行郁氏人文研讨会,许多外地的郁氏宗亲应邀来到海门,不少贵宾向海门郁氏研究院赠送了礼品,其中来自安徽凤阳的郁德纲郁德忍赠送了两块凤阳古城砖(见上图),海门郁氏研究院又将它捐赠给了江海博物馆。
两块城砖一块完整,没有文字,一块残缺,只剩中间的三分之一,但在这残砖的侧面,刻着“海門縣”(见下图)三字,而恰恰就这三个字,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把我们带到了600多年前的海门。
对凤阳我们并不陌生,自古以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凤阳花鼓传遍四方,当代,凤阳的小岗村更是名闻全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大明皇朝的发祥之地,朱元璋夺取政权后,起初打算将京城建于凤阳,称为中都,于是在长江中下游省份调运城砖,征调工匠建造凤阳城。凤阳城以首都的标准规划建设,分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廓,规模宏大。自洪武二年(1369)开始建造,然而到了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来到凤阳视察时,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建城的工匠们集体罢工,遭到暴力处置,酿成流血事件。朱元璋改变了主张,决定叫停凤阳城的建造,将南京作为首都,而凤阳作为陪都。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和战争创伤,凤阳古城伤痕累累,“文革”中更遭破坏,许多城砖流失民间,被用于盖房建猪圈等。据郁德忍介绍,刻有海门县三字的城砖就是在废墟中发现而收藏家中多年,他觉得这城砖对海门很重要,这次来海赴会,就带了过来,赠送海门郁氏研究院,并委托转赠给江海博物馆。
明代都城建设为了保证质量,落实责任,在每块城砖侧面都必须刻上制砖运砖的省、府、县的官员姓名。早期的城砖铭文较简单,仅刻上省、州、县的名称,后来为了夯实基层的主体责任,把总甲(相当于乡镇负责人)、甲首(相当于村长)、小甲(相当于村民组长)以及窑匠(技术人员)、人夫(造砖工人)的姓名一个不漏刻在砖上,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可逐级追责,从源头上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南京城墙曾发现过海门造的城砖,铭文上就刻有扬州提调官通州提调官海门提调官直至人夫的姓名多达13人。凤阳的海门城砖是个新的发现,上面仅有“海门县”三字,并无人名,根据字体的大小,这砖上估计沒几个字,据此可以判断它烧制时间更早,应该在洪武二年至洪武八年(1369—1375),至今已有近650年。
两块不起眼的城砖,见证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明代初期的海门,饱经江潮侵袭,正从繁荣走向衰落,而这时,依然能承担建造京城的国家重大工程任务,能烧制出质量一流、经得起600多年历史检验的城砖,海门县及海门工匠的名字与明城墙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同存,这是海门的骄傲,海门的质量公园应该添上一笔。海门市志上记载海门的烧砖历史起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但这块城砖告诉我们,海门的烧砖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明朝规定,各地必须根据土地面积和人口多少按比例抽调工匠赴京建造城墙,隔三个月调换一批。可以想象,当时的海门,一批又一批的建筑工人沿着运盐河,沿着京杭大运河,又沿着淮河,来到了凤阳,参加了国家重点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海门建筑铁军历史源远流长,早在600多年前就已走出海门,走出江苏。
那么,海门造的城砖产自哪里呢?这是个谜。我前几年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是在海门东北部的头甲镇附近。头甲镇位于古代通州余东场和海门吕四场交界处,历史悠久,镇北有片水泊叫头甲海,传说因历代烧砖取土而形成,当地人称之为“窑潭”,传说一般不会空穴来风。头甲海有可能与古代窑场遗址有关联。同时,头甲海北接运盐河,有利于运砖船只的停泊装货和运输。而从城砖铭文的地名上看,也应是在头甲这一带,因为,头甲向西就属通州的余东场了。当然,要证实这点,还需要有实物对照。相信,今后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可能会有新的发现,从而解开这个海门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