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

我的文章

宗璞·丁香结

0

丁香结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装,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古人词云: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需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送黎遄


这些年,送行是生活中的常事。所送大都为青年。先是送去插队,福气好的是参军。然后纷纷考大学考研究生,然后纷纷去美国留学。我在后园松墙外一次又一次挥手告别,形式重复,心情却很不一样。有时怨,有时喜;有时不得已,有时巴不得;有时无限担心,有时满怀期望。走的人沿着松墙,跨过那三不管地带的垃圾,不断回头。以后写信来说,连那垃圾,也觉得亲切。在出国热到了白炽化的年代,年轻人来访,常常谈论这事。打听情况,筹办手续,盼着早日成行。这样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似乎熟识的人都朝着上蓝天越碧海这个方向去了。没有想到,到了年底,要送黎遄。

黎遄是一个亲戚,也是一个朋友。他有知识,有头脑,有极强的历史使命感。他没有读书人的呆气,没有一味经营小家庭的俗气。大学毕业后在京工作,“妻如玉女儿如花”,工作顺利,家庭美满,似乎可以惬意地就此终老了。可是居然要为他送行。而且不是飞渡重洋,是往泥土里钻——到基层工作。许多人对他的决定感到奇怪。有的人马上想到第三梯队,有的人怀疑他家庭不和,有的人最先的反应是他去的地方是否多土特产,有的人则明白表示不可解。说实话,他没有特殊背景,没有个人问题。有的只是一腔热情,一腔为国家兴盛做一点事的热情。就是这一点热情,使他远离京华冠盖,到穷乡僻壤去。青年人关心大事,不怕丢失什么的精神,我一直景仰。一个人难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也要不忘天下忧乐,投一分力量来减忧增乐。抗日战争中,有多少青年献身救亡。解放战争中,有多少青年不顾杀身之祸,寻求光明。从五四到“四五”,多少人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华民族展示着希望!我们的正常青年,绝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也不是一心只想“八种机”的小市民。我们需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有志之士。可是这样的人,往往受到误解和责难。我为黎遄担心,基层工作是不容易的。不过我知道他并不怕生活中难解的结,他是朝着那错综复杂的结去的。送黎遄,四字即可: 壮哉此行! 对此四字,我只有惭愧。


    推荐阅读文摘